新闻资讯
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佛教中国化的回顾与展望

2019年11月26日,全国政协民宗委在北京召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宗教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阐释”的协商座谈交流会,全国政协汪洋主席出席,他强调:“宗教教义教规阐释是管方向、管根本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各宗教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坚持研究与运用相贯通,坚持发挥宗教界主体作用与各方面大力支持相结合,做好教义教规阐释这篇大文章,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宗教思想体系,夯实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基础”。

2020年5月22日,汪洋主席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四川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宗教工作理论与方针政策教育,引导宗教与中国国情、中华文化、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基于此精神,今特作《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佛教中国化的回顾与展望》此文,从如下三个方向谈些自己学习与实践的初浅认识和感悟:

党与政府对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提出很高的要求与寄予很大的希望,习总书记连续三年强调要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

回顾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可以得知,中国化是佛教入华后成功融入中国国情与文化的最重要经验。

展望佛教未来愿景,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这是中国佛教健康延续与稳健发展的必走之路。

一、习总书记连续三年强调“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

2015年,在中共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首次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2016年,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他又提到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并给予系统的论述。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为落实党和国家有关精神,去年,中国佛教协会出台《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该《规划》共分:历史回顾与时代背景,基本内涵与重要意义,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与努力方向,主要任务与重点工作,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

二、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回顾:佛教中国化的深刻意义与丰富内涵

印度佛教中国化,主要体现在如下一些方面:义理上、制度上、组织上、仪轨上、经济上、政治上、艺术上、教育上、伦理上、修证上、体验上。佛教中国化是综合的、立体的、深层次的、全方位的中国化,也可认为是:本土化、大众化、生活化、当代化。

1)义理上的中国化

如理论与实践上,自成体系的佛教八宗产生。八宗即唯识、三论、天台、华严、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又如菩萨与菩萨道场信仰,宗派与宗派祖庭信仰、祖师与祖师祖庭信仰的产生。

如:普陀山观音、五台山文殊、九华山地藏、峨嵋山普贤、拉萨布达拉宫观音、奉化雪窦山弥勒、宁德支提山天冠、云南鸡足山迦叶。

宗派祖庭如:福州雪峰寺禅宗、台州天台山天台宗、南京栖霞山三论宗、登封少林寺禅宗、霞浦建善寺禅门沩仰宗、福州开元寺日本真言宗等。

祖师信仰如:六祖慧能、百丈怀海,近现代福建四大高僧,即虚云、圆瑛、太虚、弘一。

又如,儒释道的三教融合:儒,治世,中庸之说,代表人物为孔子和72弟子。释,治心,中道之说,代表人物为佛陀和十大弟子。道,治身,中和之说,代表人物为老、庄,或谓老子、庄子。

三教融合运动是三教的相逢、误解、矛盾、冲突、互动、吸收、互鉴、互尊、融合、共生。

这例:有的寺院既塑造观音,为佛,又塑造关公,为儒,还加上妈祖,为道。

历史上,三教融通者常以佛教五戒即戒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酒对应儒教五常即仁、义、理、智、信。

有画叫一团和气图,由孔子、佛陀、老子三人组成一个面孔,象征一体三面。

古代,有道教老子化胡说、梁武帝三教同源说,全真派祖师王重阳三教合一说,谓“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晚明林兆恩创儒教为主体的三一教,庙立三像,佛陀居中,老子居左,孔子居右。

唐代神清法师著《牟子理惑论》,其中详述不少三教融合的互动史实。

2)制度上的中国化

佛教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或500条,但汉地僧人并无悉遵。有趣的是,汉地出现了《百丈清规》,而素食等,也俨然成为了戒律。历代各大丛林皆有自己的规约,如江西云居山、江苏高旻寺,中国佛协也制定出了僧团的共住新规约,供全国僧团遵行。

3)组织上的中国化

马祖立丛林几十座,参照中国宫廷建筑,统一风格,功用相近,聚众授徒,集体劳作,共同参修,形成风气。百丈立清规,参照中国官僚制度。近现代,佛教团体诞生,如中国佛教会、中国佛教协会。道场设立现代民主管理组织。佛教院校之类的现代教育机构也诞生。

4)仪规上的中国化

比如,早晚课诵,放焰口、做水陆、开光、升座、闭关、上堂斋,种种佛事仪规、法会仪式。在中国式的禅堂与念佛堂上的念佛与坐禅方法;佩带的朝珠、手珠等。

5)经济上的中国化

上层建筑的宗教建立在经济基础上,印度佛教的经济基础不牢靠,导致一摧即毁,此为原因之一。因印度佛教只靠托钵,没有寺院经济基础,没有山林田产等。中国佛教不同,讲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有土地,有农作,自力更生,这是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之一。现在强调佛教要抵制商业化,但农禅事业还是不被禁止,也说明这一点。中国佛教亦经摧毁,但又不久顽强重生,这种现象的出现,寺院经济与土地的存在功不可没。

6)政治上的中国化

比如:“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此为东晋道安法师语,见《道安法师传》。

有虎溪三笑故事:“影不出山,迹不入俗”的慧远,始终不过庐山虎溪。有次慧远与陶潜及陆静修畅谈甚欢,谈兴正浓,刚跨过虎溪桥,就听虎叫声,提醒慧远,因此三人相顾而笑,故谓虎溪三笑。

不出虎溪的东晋庐山净土宗初祖慧远有不少重要论述,比如“沙门不敬王者论”,认为沙门既出家,就不应再敬拜王者。但是,最终行不通,最后还是沙门妥协了。因为,人王即法王,仁王即法王,辅助服从人王仁王即大忠,佛教有《仁王护国经》。

历史上,教权与王权:从来是教权服从辅助王权。

历代高僧对此,从不糊涂。比如弘一法师: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圆瑛大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赵朴初:爱国爱教,守法持戒。

佛教创立者,佛陀也是爱国护国典范:佛陀护国,三次阻止琉璃王领兵攻打母国。虽然,迦毗罗卫国最终未能挽救,祖国被灭。那是因为,共业难转。但佛陀也尽心尽力了。说起此共业,源于释迦族曾经污辱8岁的琉璃王,因其为其父与女奴所生之子,故被释迦族人拒绝进入佛陀即将说法的讲堂。为此,琉璃王在从小时就发誓要报复释迦族,后来,风水轮流转,女奴之子成了强国之王,释迦族劫难降临,结局惨痛,释迦族人被琉璃王军队埋土里,只留个头露外面,让奔马去踏。释迦族名将摩诃南向琉璃王请求建议:自己跃入水中后,即让释迦族人逃生,能逃多少是多少,如他憋气难忍,从水中跃出水面后,还未逃成的,就让琉璃王军队处死。琉璃王允之。摩诃男跃入水中,以头发缠于水中树根,再也没有浮出水面。

佛陀与君王关系一直很好,甚至诸多王子随其出家,佛教供奉者亦不乏帝王公卿。可见,佛教与政权关系一开始就很好。这也说明,佛教认为,构建和谐的政教关系非常重要。在中国,一直是没有法外之地,没有法外之人,当然,也没有法外之教。佛事中的疏文里就常说:国基巩固、治道暇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或大众安和。既使刻《大藏经》,也经常为了“祝圣万年山”。福州开元寺碑文就写着:闽山永高,闽江永清。

7)艺术上的中国化

如雕塑佛像,南北传的风格不大相同。画像亦如此,佛事用品亦是。服装艺术亦这样,南传佛教偏袒右肩,我们是唐装。建筑艺术更是:我们的殿堂是中国式,我们的塔是中国式。总之,从文学、绘画、雕塑、诗歌、建筑、音乐,舞蹈等等,皆各不同印度风格、不同印度样式。中国式如敦煌石窟、库车千佛洞、南京栖霞石刻等。中国式佛教艺术融进了印度式、罗马式、波斯式,但以中国式为主体。

8)教育上的中国化

这在中国,更多体现在佛教各大宗派教化风格特色上,如禅宗的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之神奇传法,如密宗的死生相续的神秘转世。

近现代佛教学院的教育,则是人间佛教模式教育,守正传统与创新现代。佛教教育的中国化,其核心,其本质,实际上就是人才的中国化。我们的院校,就是以“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作为培养僧才的指导思想与办学原则,培养与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中国化僧才。

9)伦理上的中国化

儒家讲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佛家认为,此为小孝。僧团不婚,以天下人子女为己子女,以天下人父母为己父母,是为大孝。大孝是大爱,大爱是大慈悲。

剃度出家,也是报恩父母,将功德回向父母,是为长孝。子虽出家,不弃父母,有孝养父母之义务。

父母儿女伦理关系上,如儿女是僧人,则父母先拜儿女,然后儿女再拜父母。父母拜的是佛教三宝,儿女拜的堂上活佛。所以,佛教有《父母恩重难报经》,祖师高僧孝顺父母故事,很多很感人。

10)修证上的中国化

中国传统哲学,包括佛教,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因为时空不同了,所以,人事的因缘也不同,根机也不同,法门也就不同了。如中国禅之特色四法:默照法、话头法、念佛法、止观法,这是中国禅宗很核心的修证法门。中国佛教八宗的其他修法亦是。中国禅堂一套与南传禅法差别很大。南传佛教禅法主要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法门如,内观、不净观、白骨观、慈心观、无常观等等,这从南传佛教修证要典《清净道论》里可见一斑。

11)体验上的中国化

南传佛教侧重于讲出离心,求解脱,为罗汉道。即所谓的“自利”。

北传佛教侧重于讲菩提心,度众生,为菩萨道。即常说的“利他”。

南传佛教:大悲天下苦;北传佛教:大慈天下乐。但南北传佛教同为佛陀之教,各有所度,一体两面,异途同归。

三、佛教中国化的法理依据与历史经验

1)法理依据上

佛教讲根机说,随缘度化,随机逗教,因缘不同,则用不同,则事不同。昨天不同今天,今天不同明天,东西南北、上下六方,也不同。基于因缘法的佛教,也一样,不同时空下,因为度生的需要,所以,显现的形象也不一样。这是本性如如不动,方便法门气象万千。佛教为何多次结集,就是为了结集圣典,因材施教。

2)历史经验上:

个人认为,主要有如下四条:

教义上的新解:如菩萨道与人间佛教。佛教五戒对应儒教五常。

政治上的认同:如“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爱国爱教。

文化上的融合:如三教融合。普度众生与为人民服务。

生活上的接纳:如“行亦禅,坐亦禅,行住坐卧体安然”,禅茶一味,禅墨一味。

此为基本经验,有这四条,才可本土化、大众化、生活化、当代化。

四、于新时代,坚持佛教中国化应努力的方向

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告知我们,我们应:

贴近时代,紧跟时代,与时代同脉搏,与时代同呼吸,走人间佛教道路。关键点是:自觉服务人间,积极奉献社会。

自觉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积极融入新时代进步文化,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精神上、情感上、气质上,与新时代相适应。关键点是:在佛教核心精神上、在佛教僧团意识上,要与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同频共振,同弦和鸣。

自觉积极构建新时代中国佛教特色的理论体系、组织体系、教育体系、管理体系、制度体系、慈善体系、修证体系。也就是,要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佛教信仰系统、道风系统,实现中国佛教的现代化。关键点是:佛教今天与明天,能够健康传承,稳健延续,有序发展!行深致稳、行稳致远。

五、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始终不动摇

佛教诞生2500多年,佛教入华2000多年,为何还要继续中国化?综上所述,因为:

1) 历史经验表明,这是佛教自身的生存、延续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就是,教内自身有这种要求。佛教有机体,只有内部自新,才会不教条,才能不衰败。

2) 社会对佛教有这样的要求,因为,当今世界处于复杂的大变局时代,中国迎来百年乃至千年难遇的复兴机遇,国兴才能教兴,国与教也是命运共同体,要同舟共济,和合共生。

3) 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科技智能化中的中国,落后就要挨打,衰败就是苦难。祖国要崛起,民族要复兴。中华佛教也一样,也当与时势相调适。这样,才能与新时代的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否则,新时代的佛教,便可能成为中华复兴与中国富强的拖累,甚至成为阻碍。

(作者简介:释本性,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省佛协常务副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