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佛门茶礼: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的产物

            

佛门茶礼作为佛教礼仪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的产物,其形成与确立有着漫长的历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人吃茶历史悠久,且久有以茶敬客的风俗。同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饮茶还与琴棋书画并列,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而僧人最初饮茶则始于魏晋时期。由于茶叶具有特殊的提神功效,僧人将其作为修行时饮用的一种无可替代的饮料。随着禅宗的发展,借茶参禅成为禅僧日常修行中的重要活动,以茶待客也逐渐成为禅僧接引众生或与人话禅的重要方式。可见,饮茶作为僧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交际方式,最初有着较为随意、洒脱的意味,并不讲究繁琐的礼仪。后来,随着佛教制度与礼仪的发展,以及僧人在种茶、制茶等茶事实践中找到了其与佛教修行越来越多的共通之处,饮茶成为诸多寺院活动或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了一套固定的茶礼仪。僧人饮茶,也逐渐地由“吃茶去”的充满禅意的洒脱之举变成一种合乎礼法、体现佛门礼节的行为。

自从饮茶、敬茶活动被作为一套固定的程序确立之后,佛门茶礼在佛事活动中就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佛教以禅宗最盛,禅院也是与茶关系较为密切、茶礼仪文化较为发达的地方。根据目前所见的最古清规——《禅苑清规》,以及元代《敕修百丈清规》的记载,寺院各种祭祀仪式或接待宾客的重大仪式中,几乎都有茶礼仪的出现。禅宗寺院大都设有祖师堂,以安置本宗祖师及开山僧人像。因此,在庄严肃穆的祖师堂里,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是僧人们每天必做的事情。而在佛教的一些重大节日如诸佛、菩萨的忌日等,禅宗寺院举行祭祀仪式,也都以“供茶”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并且遵循着严格的程序与规范的动作标准。

佛门茶礼是禅僧日常修行和学习的重要内容,是考察僧人是否懂得佛门礼节的重要标准。它将佛教义理、拜佛仪式、修持方式等与泡茶、献茶结合起来,庄严肃穆,一般分为十道程序:

(一)莲步入场。在平和优雅的佛乐声中,住持师和大师兄、二师兄、两位沙弥尼身着佛装,穿海青,披幔衣,轻移莲步,进入禅房。

(二)焚香顶礼。进入禅房后,按次序站于拜垫前,住持师到供桌前,右手抽香,左手三指在前,右手三指在后,持香在油灯上点燃,二指夹香,双手顶礼,心中默念:弟子恭敬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以香头点绕小圈,焚香行礼。

(三)礼佛三拜。焚香之后,以标准的佛教拜佛仪式拜佛,为众生祈求福寿双全。

(四)普施甘露。住持师到供桌前,合十行礼,取净杯上一炷香点燃,摆放于供桌。右手持净杯绕香三匝,左手仰竖慧力智三指,右手持杯放于左手三指上,取柳枝放于杯上,竖二指靠杯边,走到拜垫前,右手中指在杯中水面写佛字,在左手腕处写佛字,并用柳枝蘸水点洒。然后长跪拜垫上,再用柳枝蘸水向左、右、中点洒甘露,寓意普度众生。

(五)打坐禅定。礼佛三拜后,住持师、大师兄、二师兄便要打坐参禅入定。

(六)抽衣净手。在住持师、大师兄、二师兄禅定之时,沙弥尼按佛教习俗脱去幔衣、海青,将手洗净,准备泡茶。

(七)烫杯泡茶。二师兄为主泡茶,两位沙弥尼摆放茶几、茶具,生火烧水。二师兄温壶烫杯,心中默念阿弥陀佛,然后将茶分三次置于壶内。接着以“银河落天”的手法注水入壶,然后,以“菩萨点化”和“普度众生”的妙法冲茶泡茶,使佛茶真正具有了“佛”的含意。

(八)敬茶献茶。第一杯茶敬佛、敬法,第二杯、第三杯茶敬师、敬兄。之后,宾客端坐平视,双手合十,沙弥尼恭敬地将茶献给各位宾客,等住持师举杯示意时,宾客才端杯品茶。

(九)收杯接碗。在细心品茶、谈佛论经、畅叙缘谊之后,沙弥尼按顺序收杯。

(十)问讯退场。敬茶完毕,住持师和众沙弥尼向佛问讯、向宾客问讯后,按顺序退场。

佛门茶礼程序严谨、优美,它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完美结合,也是古代礼法制度在寺院中的重要体现,更是世俗社会与佛教界的相通之处。僧人学习茶礼,不仅从正确的身、口、意中展现了自己的精神面貌,在无形中传播着佛教的教理教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和茶礼仪得到保存和发展。(文/米广弘 文化学者)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